欢迎访问中共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网站!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老干部工作


夕阳余辉热 晚霞别样红——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老年学学会原顾问、宝鸡华厦老年大学名誉校长 张健

[ 信息发布:佚名 | 发布时间:2016-07-29 | 浏览:1351次 ]

张健,男,193611月生,陕西省凤翔县人,19534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宝鸡市编办主任、市人事局副局长。1996年退休,先后任陕西省老年学学会顾问,宝鸡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宝鸡市老年大学、宝鸡华厦老年大学校长。现任宝鸡华厦老年大学名誉校长兼顾问

张健同志退休20年来,全身心投身老年教育工作,以为老年人著书立说和助老保健宣传为己任,推动老年事业,不断迎接挑战,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超越自我。多年来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得到各级党政组织的表彰。2005年被陕西省老龄委办公室等单位授予“陕西省百名精英老人”荣誉称号,20069月和201010月两次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全国先进个人;2007年和2012年被分别中共宝鸡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老有所为精英”奖和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2008年被陕西省老龄委办公室、陕西省老年学学会授予“陕西老年学奖—突出贡献奖”;200811月和20128月两次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12月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201410月被陕西省老龄办评为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41126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一、大抓学术研究,助推老龄事业发展

1999年至2010年,张健同志在宝鸡市老年学学会任会长。11年来,他致力于老年学学会的管理和学术研究,学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学术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他潜心学习,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带领全体会员共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912篇,每年平均82篇。论文数量多、质量高,占据全省半壁江山,老年学学会达到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其中,本人撰写论文56篇,平均每年5篇,先后参加国际论坛3次,全国及全省学术研讨会31次,有27篇论文被国际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4篇论文被指定在全国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通过学术研究,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用,助推了宝鸡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全国和省市领导的表彰奖励。原陕西省老年学学会会长张宏勋在陕西省“构建老龄和谐社会”研讨会小结讲话时说:这次参会160篇论文中,宝鸡就占了95篇,是你们撑起了全省老年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为陕西的老年学事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会议上赢得了荣誉!宝鸡的经验,我粗浅的归纳了“四个一”,即:一个关键,一个中心,一批骨干,一个好会长。好会长就是热爱老龄事业,善于研究问题,又能协调有关方面关系,把大家能团结、组织起来的会长。张健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好会长。市老年学学会先后多次被中国老年学学会、全国社科联系统、省老龄委和省老年学学会评为先进学会。个人多次被全国老龄委、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先进个人”,被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被省老龄办等四个部门授予“全省百名精英老人”和“突出贡献”奖。

二、倾心老年教育,努力办好老年大学

20107月,74岁的张健同志正式接手管理宝鸡华厦老年大学,任校长。面对这所民办公助,举办多年但“学校管理无章法,工作人员无热情,办学经费无着落”,毫无生机的“三无”摊子,他创新思路,集思广益,大刀阔斧的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从创办校刊、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入手,一举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担任校长7年多来,学校年年都有新变化、新跨越。现在已成为一所独具特色、管理规范、设施较全,深受老年人喜爱的老年大学。为了办好老年大学,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办学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面向社会,市场运作,民办公助,以校养校”的办学原则。经过反复向华厦公司高层解释沟通,实现了公司对老年大学的管理松绑和支持,使学校由过去作为公司的一个下属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公益事业管理模式,实现了用人管人自主,教学管理自主,财务支出自主,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和教学效能的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大胆创新,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勤俭办学,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实现了经费收支平衡。民办公助,特色办学的经验受到各方面的肯定。2012年,省委老干局在宝鸡老年大学召开了全省老年大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他代表宝鸡华厦老年大学介绍了经验。2013年,他撰写的《民办公助,办好老年大学》的文章,在《中国老年教育》和《中国老年报》的经验交流栏目上发表。二是坚持面向基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了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和就地就近上老年大学的需求,他从我市实际出发,采取校企联合,校院联合等形式,组织在四个大中型企业的单独社区和两所老年公寓创办了6个分校,不仅圆了老年人的梦想,而且使学校从原来的一个班、一间教室、100多学员发展到2016年的93个教学班,6个分校,2869名学员,初上了规模。有些教学班甚至人数爆满,一座难求。三是建立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为了实现兴校、强校目标,他先后带领大家明确规范了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并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建立健全了8大类22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使老年大学的教学及各项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学校规范化管理初步上了轨道。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面对老年教育这个新生事物,他大胆探索,认真实践,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每年召开一次不同主题的教学理论研讨会。七年多来,共组织撰写学术论文90多篇,他本人近几年撰写论文12篇,其中4 篇在中国老年教育和中国老年报上刊登,3篇在全国和省老年教育高峰论坛上交流。他提出创建品牌专业,推行教学观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开展评校、评教、评优的创先争优活动,办医疗、食堂、交友、装裱等配套设施,体现了人性化办学的思路,他还提出把学员满不满意和“学、乐、为、康”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标准,从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校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大为提升。五是大抓文化兴校,引领学校发展。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实施了文化立校、兴校、强校工程。大抓了校园文化建设,立校训,唱校歌,树校风,创校刊,建社团,办校报、上网站,搞展览,建文化长廊、学习园地等,并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了“我因校而荣,校因我而兴”的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校艺术团、合唱团、秦腔团、摄影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经常深入社区、广场、农村演出,或写生、采风,深受群众好评,特别是模特队多次进北京,去台湾,赴韩国演出,荣获多枚金奖和组织奖,已成为宝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校园环境美,教师师德美,工作人员人性化服务美,老年学员心灵美的和谐快乐氛围,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被评为“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师生对学校管理服务工作满意率达到100%,被中共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老龄系统先进集体”。

三、潜心著书立说,坚持进行健康教育

张健同志退休后,坚持自学养生保健知识,在健康知识宣传、科普和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他接受宝鸡市卫生主管部门邀请,主编《干部保健》月刊45期。其后又编辑《老年学专刊》20多期,先后为离退休人员、社区老年人照护员等作健康报告10多场次,听众达6000多人次。从200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埋头写作,先后编著出版了《中老年人怎样自我保健》问答集、食疗集、养生集、运动集、歌谣集、寿星集等系列保健丛书;《康乐初探》、《老年人养生、健身、长寿之路》、《健康人生》等专著及《宝鸡老年学论文精选》共10余部,150 多万字。为了更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养生保健知识,造福广大群众,他虽然双眼突患青光眼,做了手术,双眼只有0.10.4,但仍坚持写作,2015年在他年近八旬之际,完成了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岁月如歌》和《康乐之路》两本编著,实现了他《知足助人自寻乐,发挥余热献爱心》的梦想。多年来,他为全省和宝鸡老年朋友赠送保健书籍25千余册,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和赞誉。不少离退休老同志说:这些书对老年人是爱其人,知其心,导其行,维其权的良师益友,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为老年人办了一件实事。

四、不断学习“充电”,始终坚持理想信念

张健同志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继续坚持理想信念,“把退休作为人生的新起点,生活的新一页,生命的新阶段”。他把老有所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作为晚年生活的奋斗目标,决心在有生之年,知足助人自寻乐,发挥余热多奉献,争取做一个和谐、健康、有为、奉献的光彩老人。因此,他把退休后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老年事业上,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工作。他热爱党,热爱国家,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退休20年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正确执行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正派和善,奋发进取,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余热生辉。他不断迎接挑战,改革创新,从事的工作每项都有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每项工作都追求完美,增创一流,干得风生水起。他坚持学习,关心时事政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率先垂范,心态平和,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社会工作,开创了人生炫丽的第二个春天,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在退休生活的实践中,他为自己在老有所为、保持晚节等方面制定了“四自”、“四动”、“四乐”、“八不”、“三个一些”的退休生活守则。“四自” 即自调心态、自守规律、自寻乐趣、自把关口;“四动”即参与社会活动、开展健身运动、搞好家务劳动、坚持手脑常动;“四乐”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写作自乐、天伦之乐;“八不”即烟酒不沾、嘴巴不馋、手脚不闲、生活不贪(不贪财,不贪权,不贪色)、退休不失志、大事不糊涂、交往不失礼、晚年不失节;“三个一些”即把健康看得重一些,把个人得失看得轻一些,把官位和名利看得淡一些。老伴说他退休后比在职时还忙,同志们问他都快80岁的人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大的劲头?他说:“是信念,是理想,是一颗爱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成为我老有所为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