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经历、说变化、讲发展、谈体会
党志远 凤翔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回顾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纵观新中国成立七十三年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我们无比喜悦、激动和自豪。作为新中国伟大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自己从老家吕村切入,结合耳闻目睹与亲身体会,谈谈民生 “衣食住行医教养用”八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衣——演绎社会变迁
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遮身体、蔽寒暑、防风雨,更是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解放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生产力水平极低。广大人民的生存艰难,穿衣问题一言难尽,贫穷农村大多数人“一单一棉,凑合一年”。解放后,国家重视民生,生产队种了棉花,农户在自己织布缝衣的同时,政府还定量发给布票,穿衣问题发生了根本性改观,但不能满足需求,衣服相当匮乏,加上子女众多,往往是“老大穿过老二穿,打上补丁轮着穿”。至于夹衣、毛衣、绒衣,甚至一双袜子都是奢望的事。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穿衣成了“富起来”的鲜明标志,人们从满足型很快向追求质地、式样、色调、时尚转变,毛料、呢子、西服、羽绒服成了普通衣着,就连60岁以上的农村老太太也穿起了旗袍、裙子和时装。包括床上用品都四季更换,追求档次和舒适感。
二、食——粉碎西方预言
在建国前,国家长期处于的战乱状态,人民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土地大多集中在富户家庭,加之粮食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一遇灾年收成更惨,大多数人处于饥饿状态,讨饭和卖儿卖女成了普遍现象,饿死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听老人们说,民国十八年、二十一年,我们不足300人的小山村竟饿死了40多人,有五家绝户。从建国初期,为了粉碎西方国家的预言,国家就将农业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我国农业底子薄弱,农村发展缓慢,设施落后、产业单一、产品狭隘、产量极低、加工滞后的现状,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水利,大搞农田基建,改良粮食品种。我们村的粮食亩产一下子提高到200公斤左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上靠人头和劳动日分口粮,粮食严重不足,蔬果更无从谈起,“一日两餐”食品单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为三农按下了快进键,吹响了由温饱型迈向小康型的集结号。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超过500公斤,多种经营使果蔬面积大幅度增加,一村一品和产业多样化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群众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副食充足、蛋奶肉油丰富,并追求营养和质量,平常用餐都胜过昔日过年,人民的满足感不言而喻。
三、住——呈现最美画卷
解放前,我村90%以上农户居住在窑洞或草房里,不少穷人流离失所,只有少数富人才住得起土木结构的瓦房。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村逐步减少土窑住所,60%家庭住上了土坯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严重不足,有的⼈畜混居⼀室,还有不少“连炕灶”,卫生条件极差。有的农户⼀⼤家人挤在两三间简陋的旧房里,生活十分不便。有些窑洞、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农民在满足温饱之后,改善居住条件成了首选和时尚。农村从消除土坯房到建设砖木结构房屋,再到砖混结构平房、小洋楼,有些农户还建了小别墅。对贫困户政府给予建房补贴,对特困户国家出资建了新房。目前,我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村还统一为农户门前修建了花园,栽种了景观花木。另据统计,全村农户中有六十多家在县城或其他城市为自己或子女购买了商品房。住房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强民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行——创造世界奇迹
我们村位于凤翔东北角,是一个半山区小村。解放前,由于偏僻闭塞,导致更加贫穷落后。当时,村子内外没有大路,全部是羊肠土路,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全凭双腿,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连收割庄稼也主要靠肩挑人背,全村人吃尽了苦头。建国后,政府逐步开通了省道和县镇主干道,镇村之间也按规划逐步修通大路,虽然没有及时硬化,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随着农用架子车的普遍使用,村内和田间道路得以拓宽。但由于经济拮据,全村还不到10辆自行车,出行主要靠两条腿。改革开放后,政府提出“要得富先修路”的理念,并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实现了小路变大路、大路变石渣路。如今,镇、村、户全面修通水泥路,田间地头也铺了砂石路。我村农户也由八十年代自行车化发展到九十年代摩托化。时下,全村的家庭小汽车占到农户的三分之一,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成了普遍代步工具。进入新世纪,随着“村村通”全覆盖,我们村也通了公交车,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如今,公路、铁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百姓还编了顺口溜“早上搭车去西安,下午回家吃晚饭;朝辞宝鸡高铁站,午在天安门前转。”从内心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义。
五、医——破解民生难题
医疗卫生事关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解放前,我国瘟疫横行、疾病肆虐,无医疗保障,得病后只能听天由命,非正常死亡率极高,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5岁。建国后,国家实现了村办医疗站,镇办卫生院,县办大医院,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大病治疗更加严峻。改革开放以后,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队伍,以及医疗服务得到迅速提高;二是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疗制度,逐步实现了农村居民全覆盖,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农民与居民公平享有同⼀医保制度;三是医疗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家实行大病救助,消除了大病患者的后顾之忧;四是对老年人实行免费体检,对贫困人群实行费用减免,对偏远地区进行义诊和送医上门。这些,无不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我国人口一下子就从建国前的四亿增长到现在的十四亿,人均寿命也奇迹般的提高到现在的78周岁。
六、教——展现大国风采
解放前,我村只有个别富家子弟上过私塾,上学读书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全村文盲率99%以上。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县只有一所高中,四所初中,十几所全日制小学。校舍简陋、设施匮乏,特别是小学大多在古庙中办学,学生趴着“泥墩墩”上课,办学条件极其落后。当时,小学入学率只有20%,初中入学率仅6%,高中入学率寥寥无几。拿吕村为例,文革前全村九百口人,只有1名中专生,2名高中生,8名初中生。几十年来,党和国家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经过“普六”“普九”和通过省级“双高双普”验收,教育成了最骄人的亮点和看点。如今,城乡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红火的事业是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一是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享受营养午餐,仅此一项全国每年财政支出30亿元;二是实行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双线并行,使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满足率达到100%,特别是政府对职教学生还实行了学费减免和助学金制度,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三是高校规模扩大,提高了录取率,圆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从吕村走出去的专科生130余人,本科生60余人,研究生18人。这些都足以证明共产党领导得好,社会主义制度好,改革开放成果好。
七、养——凸显制度优势
旧社会,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头上,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人民饱受剥削压榨,苦不堪言,生活水平极低,生存质量极差,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是共产党解救了人民,拯救了中华民族。建国后,党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追求,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百姓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人均寿命逐年上升。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物质资料匮乏、精神生活单一,民生水平不高,温饱问题面临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工程,从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体育等九大工程上持续发力。近年来,连续五年大打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党和政府还实行低保救助,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志愿者公益活动,社会关爱行动,定向救助帮扶,极好地解决了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党和政府还创办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基础养老补贴和高龄补贴,体现了党的关爱。特别是开办养老院,解决孤独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8周岁。
八、用——印证生活水准
旧中国,统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上常年战乱,导致极度贫困,民不聊生。尤其是我们地处半山区的偏僻小村,交通闭塞,生产条件落后,生活水平极差,就连锅碗瓢盆那些基本生活用品都十分匮乏。建国后,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村民生活用品逐渐丰富,生产工具逐步改善。但农户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家用严重不足。那个时期,“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成为一种向往,“三转一响”成为一种苛求,“大肉片,臊子面”成为一种奢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家特别重视“三农”问题,一是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水、电、路、气、网“五通”;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很快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村产业规模化,家用电器智能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三是国家支持多种经营,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农机补贴和粮食果蔬直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投资,农民经济收入翻番,幸福感、获得感也随之攀升。近年来,我村在各级倡导支持下不断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全村已有216户种植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823亩,每亩收入约8000元。青壮劳力有85%常年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已占到村民收入的73.5%。全村现人均年收入约10032元,农民应有尽有、其乐无穷。
总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综观73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翻天覆地的建设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些大变革的核心!我们为有这样的党而自豪、骄傲和自信。党的二十大——我们计日以俟,翘首以待!
附:建国前后及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对比表
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后民生现状发展变化情况对比表
项目
|
解 放 前
|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期)
|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
|
衣
|
衣服匮乏,大多数人全年只有一身单衣,一身棉衣。
|
以家庭织布缝衣为主,国家发给定量布票,穿衣问题有了根本性改观,但不能满足需求。
|
穿衣从满足型很快向追求质地、式样、时尚转变,城乡差别极小,穿着毛料、毛呢、西服、羽绒服成了普遍化。
|
食
|
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大多数人处于饥饿状态。
|
粮食亩产200公斤左右,靠人头和劳动日分口粮,粮食不足,食品单一,生活水平较低。
|
粮食亩产超500公斤,果蔬面积大产量高,群众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副食充足、蛋奶丰富,并追求营养和质量。
|
住
|
90%以上住窑洞或草房;部分穷人居无住所。
|
逐步减少土窑住所,70%家庭住上了土坯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
农村从消除土坯房到建设砖木结构房屋,再到砖混结构平房、小洋楼,发展迅猛,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
|
行
|
全部是小土路,没有交通工具,出行靠双腿。
|
逐步开通了省道和县镇主干道,镇村按规划逐步修通渣石路,自行车数量逐步增加。
|
镇、村、户全面修通水泥路,田间铺了石渣路。农户摩托、小车成了普通代步工具,村村通公交车实现全覆盖。
|
医
|
毫无医疗保障,非正常死亡率极高。
|
村办医疗站,镇办卫生院,县办大医院,就医有了保障,但看病难看病贵大病治疗存在问题。
|
建立全面医疗网络体系,实行了医保制度、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大病救助制度。
|
教
|
文盲率99%,只有个别富家子弟上过私塾。
|
村办小学使小学入学得以普及,但办学条件较差。初中入学率偏低,上高中者寥寥无几。
|
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中双线并行,入学满足率达到100%,办学条件优越,高校录取率较高。
|
养
|
生存质量极差,人均寿命35岁左右。
|
百姓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但经济收入不高,物质生活匮乏,养老存在问题。
|
国家坚持扶贫帮困,实行低保救助,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高龄补贴。人均寿命超过78周岁。
|
用
|
极度贫困、闭塞,生产工具落后,生活用品匮乏。
|
生活用品逐渐丰富,生产工具逐步改善,村上通了电。但农户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家用简陋。
|
农村实现了水、电、路、气、网“五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户家电齐全,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
(供稿:凤翔区教体局老干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