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风县城关街道探索创新“党建+银龄人才”模式,以银龄宣讲、银龄治理、银龄调解、银龄文化四方面为抓手,构建起“党建引领、银龄聚力、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银发力量”持续发光发热,在服务群众、助力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筑牢“银龄阵地”,构建全方位理论宣讲阵地。充分挖掘辖区“银龄人才”资源,依托城关党校和乡村振兴大课堂等平台载体,组建“银龄宣讲团”,充分发挥老党员政治觉悟高、理论功底深、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创新“沉浸式、互动式、分众式”的宣讲模式。以“我的入党故事”“奋斗岁月里的城关记忆”为主线,深入村(社区)开展微党课20余场,通过亲身经历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城关街道发展变迁。针对年轻党员干部群体开设“红色课堂”,将革命历史、家风故事融入互动教学,累计覆盖党员群众5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声”入人心,在街巷阡陌间深深扎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移动课堂”。
激活“银龄细胞”,推行零距离网格治理机制。发挥好街道5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用,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到社区主动亮身份、作表率,根据老党员特长特点,分类组建政策宣传、文化服务、司法援助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6支,年内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次。针对“三无”小区治理难问题,鼓励吸纳老党员化身“红色管家”“银发网格员”“民情联络员”等,打造“红色议事亭”“邻里话室”等为老党员提供建言献策场所,组建“夕阳红巡逻队”,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市容市貌整治,通过民意收集、协商议事、巡查走访等方式让老党员成为社区发展的“助力员”,成为社区治理的“流动哨兵”,以银龄优势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创新“银龄调解”,打造柔性化矛盾调处枢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六尺巷工作法”,吸纳懂法律、善沟通的老党员进入调解队伍,探索“情理法融合”调解方式,柔性化处理调解邻里纠纷。针对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常见问题,建立“预警摸排——分级研判——多元化解”闭环机制,发挥老党员“政策熟、民情熟、村情熟”优势,通过“拉家常式”走访、“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提前介入化解苗头性问题13件,累计化解房屋漏水、噪音扰民、邻里纠纷等问题126起,调解成功率达98%。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成为邻里和谐的“润滑剂”。
涵养“银龄文化”,构建多元化乡风文明矩阵。聚焦文化振兴目标,整合老党员文艺特长资源,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宣讲团”“书画社”“秦腔队”为支撑的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秦腔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主题,将党的政策、文明乡风融入戏曲习俗,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1300余人次。连续8年举办“墨香迎春”活动,组织老党员为群众书写春联1.2万余副、定制家风楹联4300余幅,将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同时,开设“银龄书法课堂”“非遗手工班”,培育乡村文化骨干30余人,推动形成“以文化人、以文润人”的良好氛围。
(供稿:扶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