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勇夫 单位:宝鸡市人大
1983年眉县县委召开抗日战争时期党史座谈会时眉县抗战时期老党员合影
(前排左三为任光烈,后排左四为汶鹏飞、左五为钮永哲)
一、凤师取火
中共眉县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任光烈,1915年11月17日出生于眉县西关村一个家境富裕的农民家庭。1933年他在省立凤翔师范学校读书时,与同班同学宝鸡县的刘维华、扶风县的昝耀华、岐山县的孟自治等人组织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学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开始信仰马列。1937年5月,经肖江洪介绍(又名肖蓼,宝鸡县人,新中国宝鸡市第一任市长),在凤翔城南麦田中一块墓地里秘密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光烈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在白色恐怖下不怕掉脑袋,秘密加入共产党,自己的初心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仰。为了在中华大地上建造一个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同年,中共凤翔师范特别支部成立。刘维华任特支书记,任光烈任宣传委员。他带头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团”,分戏剧组、歌咏团,深入各县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学校当局阻止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他便带领学生赴省政府请愿,作为学生代表,他与刘维华两人面见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递交请愿书,最终罢免了反动校长忽子申。一时凤翔师范学校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抗日救国活动声势大张,推动了整个西府地区的民族抗日运动。他在凤师开展革命活动,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壮大党的组织。截止1938年夏天他毕业时(当时凤师为5年制师范学校),凤师特支已在凤师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30多人,这些人后来在西府各县都成了地下党的骨干。凤师特支早年被称为“西府地下党的摇篮”,名副其实。眉县的革命火种,就是来源于凤翔师范。
二、云阳淬火
1938年秋任光烈从凤师毕业。按照省委指示(当时凤师特支归省委领导)他连家也不回,直接从学校步行到虢镇,搭火车到咸阳,下火车再步行到渭北的泾阳县,去了设在泾阳县云阳镇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习。两个月的党校培训结束后,省委组织部长张德生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想法和打算。他说自己喜欢文学,想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张德生告诉他,组织上的安排是要他回原籍眉县,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张德生说,眉县到现在还是一个空白点,没有共产党的组织,你是当地人,回去好掩护,好开展工作。希望你回去后,尽快发展党员,把眉县的党组织建立起来,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他听了后,表示放弃个人意愿,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经过省委党校培训,他的马列理论基础更为坚实,革命意志更加炉火纯青。1937年10月,他听从组织分配,告别省委党校领导,匹马单枪,满腔热情地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眉县城,传播革命的火种。
三、眉坞播火
1937年时期的眉县,黑云笼罩,暗无天日。国民党残酷压制进步人士,县城内军警横行霸道,保安团、自卫队仗势欺人,特务密探多如牛毛,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艰难境况可想而知。
任光烈回眉县后,在中山街小学(现在为眉县试验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始在眉坞大地传播革命火种。他利用课堂宣讲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向学生灌输唯物论和共产主义。他在县城与店铺伙计、学徒交朋友,谈话中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先后在教师、学生中发展了党员钮永哲、董锡均。钮永哲随后发展了县小学教师训练所的学员金福元入党。金福元又在县小学教师训练所先后发展了高克明、高步峰、杨文铎、郭培孝、蒲生福、王全良、汶续昭(女)为党员,至此,眉县已有中共党员10多名。一点火星,引燃一堆篝火,照亮了眉县的黑夜。
1938年冬季,省委交通员肖江洪来眉县,与任光烈同志商讨建立党组织事宜。鉴于眉县已经有党员10人以上,决定成立“中共眉县特别支部”,由任光烈任支部书记,金福元任组织委员,钮永哲任宣传委员。支部设在县城内中山街小学,归陕西省委直接领导。
1939年春季,肖江洪二次来眉,传达省委指示,中共眉县特别支部改为“中共眉县地下县委会”, 这是中共眉县第一届县委会。金福元任组织部长,钮永哲任宣传部长,任光烈任县委书记,时年他25岁。
县委成立后,部署加快在眉县发展党员,壮大组织。1939年秋,县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横渠小学支部,由金福元任支部书记,王全良、王醒吾为支部委员。他们在横渠小学发展了张衡、蓝翔、陈璧光为中共党员。
钮永哲小学毕业考入了位于眉县齐镇的陕西省立农校,他与该校原有两名党员刘子彬、郭咸亨取得了联系,又在农校发展了宋安房、于克惠、李元山等六、七人入党,经县委同意成立了中共农校支部,钮永哲任支部书记,刘子彬、郭咸亨任支部委员。
1940年金福元调渭北汶家滩小学教书后,在汶家滩发展了庞生春、汶鹏飞、汶效斌等8人入党,建立了汶家滩党支部。
至1941年眉县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前,全县已经有了4个共产党的支部,发展党员46人,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发展成员60多人。
四、传薪递火
1939年,眉县县委成立后,接受陕西省委指示,择优秀青年,输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当年冬季,向延安输送了第一批优秀青年,其中有中山街小学教师权尚仁,王克敏、王绪礼、同去的还有县照相馆的一名学徒。
1940年,中共眉县县委向延安输送的第二批优秀青年是张衡和蓝翔。这两人都是任光烈的学生,经过平日考察,他觉得这两个学生是好苗子,就动员他们去延安。经县委介绍,他们愉快地动身去了延安,后来均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张衡1946年被党组织派回眉县着手恢复县委组织,搞武装斗争,为眉县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眉县县委向延安输送的第三批干部是渭北汶家滩小学的教师庞生春和学生汶鹏飞。这两人都是党员,迫切希望去延安投奔革命,县委便介绍他们去了陕北根据地。汶鹏飞在延安学习后回眉县组建了眉县游击大队,拉起武装闹革命,打击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解放眉县立了功劳。
五、高擎火炬
当年的中共眉县县委,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共产主义,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发动群众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争。
1939年下半年,县委领导了齐镇农校、中山街小学、横渠小学的抗日反蒋活动。
农校党支部在本校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党的外围组织。他们走出学校,组织讲演会,在街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话剧,宣传抗日思想。党支部两次发动学生罢课,抗议阻止学生运动的教务主任高凌岫,校长孙元。
横渠小学党支部由党员张衡、蓝翔、陈璧光带头,团结进步学生,组织了驱赶反动教员王景贤、顽固校长张玉麟的学潮运动。
中山街小学教师在县委的支持下,发动了“倒陈运动”。时任眉县教育科长的陈日章是国民党党网头子,军统特务,政治上极端反动。当时他贪污学田租子的事情被教师揭发,县委决定趁机把他扳倒。在倒陈运动中,陈日章慌了手脚,他勾结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进行镇压,于1941年元月16日派宪兵逮捕了带头闹事的任光烈等几名教师,武装解送到西安的“西北青年劳动营”进行关押。从此中共眉县第一届县委遭到破坏,同上级党组织中断了联络。
中共眉县第一届县委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三年时间,如一颗流星,划过了眉县的黑夜,但是给眉县人民留下了深刻影响。县委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秘密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基层组织,给延安输送优秀青年,组织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救国,给乌云密布的眉县天空,带来了一线光明,在冰封的眉坞大地,埋下了革命火种。
任光烈1939年25岁任中共眉县县委书记时照片
|